“大爷,您这老寒腿的药,我们给您送上门啦!”在在线体育投注 五三街道九里社区的活动室里,80岁的王大爷握着医生的手,眼里满是暖意。这可不是普通的问诊现场,而是五三街道“健康双拥”活动的热闹一幕——把精准医疗服务直接送到“最可爱的人”家门口,让双拥关怀沿着“最后一公里”稳稳抵达。
从“米面油”到“靶向治” 服务跟着需求走
“过去总想着送点物资,可咱们优抚对象最盼的是专业医疗啊!”五三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负责人一语道破关键。为了摸准需求,街道工作人员迈开“铁脚板”,敲开200多户家门,再加上50多次电话沟通,结合大数据系统,给优抚对象建起了包含健康档案、用药记录等12项信息的“健康台账”。数据一摆清:60岁以上优抚对象占了82%,超六成有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慢性病,还有15%的高龄、残疾老人愁着“出门看病难”。
有了“明白账”,服务就有了准头。街道拉来市红十字会医院的内科、骨科、放射科专家,组成“1+1+N”服务小队:1支专家医疗队、1份量身定制的诊疗方案,再配上上门送药、用药指导、政策解读等N种贴心服务。行动不便的,就“一对一”上门送药;需要进一步治疗的,直接走“绿色通道”对接三甲医院,从社区初筛到医院治疗,形成闭环管理,精准度拉满。
不只是看病 更是暖心的“双向奔赴”
“医生不光给我量血压,连怎么吃能控血糖都讲得明明白白,比家里孩子还细致!”老复员军人张大爷的话,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。活动现场,医生们各展所长:中医科大夫给腰腿不适的老兵贴膏药、教按摩;药剂师拿着药盒,用“大白话”讲清禁忌;心理科医生拉着家常,悄悄驱散老人们的孤独感。
除了身体照料,情感关怀也没落下。医生问诊时,顺带解答优抚金发放、医疗保障等12项政策疑问;“老兵故事会”开起来,参战老兵讲起当年的战斗经历,年轻医护听得入神,一来二去,“双向共情”让双拥从“单向送温暖”变成了“双向心贴心”。
不止一次活动 要织密健康保障网
“送医送药可不能是一阵风!”五三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说。接下来,街道打算和区级医院签个《双拥医疗合作协议》,让诊疗服务每月都能见到;再建个“街道-社区-家庭”三级联动机制,网格员常上门问问健康状况,家庭医生团队签了约随时服务,争取实现“小病社区看、大病医院治、康复社区管”。
当天,医疗队就接诊了30多位优抚对象,核对了近百种药品。五三街道用实打实的行动证明:双拥工作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就得靠这样细致入微的“健康守护”,让那些曾为国家付出的人,真切感受到最实在的温暖。